很多项目在砌筑作业分包管理中,表面上流程都走了,但却陷入了各种误区,导致最终出现质量、安全、成本上的问题。这些误区往往是隐形的,但危害巨大。
以下是砌筑作业分包中常见的八大误区,请您务必警惕:
这是最致命、最常见的误区。
表现: 认为“包出去了,就全是分包队的事了”。总包单位缺乏有效的过程监督和技术指导,只关心最后的结果和进度。
危害: 砌筑的过程控制(如砂浆饱满度、拉结筋放置、每天砌筑高度)无人监管,等发现问题时已是成片的墙体,整改成本极高,甚至需要推倒重来,严重延误工期。
正确做法: 总包负总责。必须进行技术交底、过程巡检、工序验收和质量抽查,实施全过程管理。
表现: 选择分包单位时,唯一或最重要的标准就是“谁报价低就用谁”。
危害: 低价必然意味着分包方会在材料、工人工价、工艺上想办法降低成本。后果就是使用劣质材料(如砂浆标号不足)、雇佣技能差的工人、偷工减料(如少放或不放拉结筋),最终牺牲的是工程质量。
正确做法: 采用合理低价中标或综合评估法。将分包商的资质、业绩、技术方案、管理人员配置、过往口碑等与报价共同作为评标因素。
表现: 合同过于简单,只有单价和总价,对工作范围、质量验收标准、安全责任、违约责任等约定不清,全靠“口头承诺”和“默契”。
危害: 一旦发生纠纷,如对砌筑范围(是否包含植筋、导墙等)、质量是否达标等问题产生分歧,合同无法作为解决依据,导致无休止的扯皮。
正确做法: 签订详尽、可操作的合同。将技术规范、施工图纸、技术交底文件等作为合同附件,做到“事事有约定,件件可追溯”。
表现: 技术交底只是走个过场,签个字就算了事,或者只对带班工头交底,没有确保每一位操作工人都理解和掌握要求。
危害: 工人完全凭个人经验施工,不同班组、不同工人做法不一,导致墙体质量参差不齐,无法统一标准。常见问题如灰缝厚度不均、通缝、马牙槎留置错误等。
正确做法: 做实实在在、通俗易懂的技术交底。利用BIM排版图、现场示范、样板引路等方式,确保交底内容直达每个工人,并随时检查执行情况。
表现: 对分包单位进场的砖、砌块、砂浆等材料不进行验收和抽查,默认其提供的合格证就是质量的保证。
危害: 分包方为降低成本,可能使用不合格或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,如烧结砖尺寸偏差大、加气块龄期不足(易收缩开裂)、水泥过期等,这些都是墙体质量隐患的根源。
正确做法: 总包方必须对进场材料进行验收和见证取样复试,合格后方允许使用。牢牢握住材料的控制权。
表现: 为了赶工期,无视技术规程,盲目要求工人加快砌筑速度,比如忽视“每天砌筑高度不宜超过1.5m”的规定。
危害: 砌体砂浆未充分凝固,承受不了上层荷载,易引起墙体沉降、变形甚至开裂。同时,过快施工必然以牺牲质量为代价。
正确做法: 尊重技术和科学规律,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。工期再紧,也不能突破质量安全的底线。
表现: 认为签订了安全协议,现场安全就完全是分包方的事。
危害: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,根据法律法规,总包单位负主要责任。分包队伍的安全意识、防护措施往往较弱,总包不监督就等于坐在火药桶上。
正确做法: 总包单位必须进行统一的安全管理和定期巡查,检查脚手架、安全帽、临时用电等,发现隐患立即责令整改,并留有记录。
表现: 施工过程中对已完成的工程量不及时进行测量和确认,等到结算时双方记忆模糊,对计算规则、扣减项目(如门窗洞口)争议巨大。
危害: 导致项目结算久拖不决,影响双方关系和新项目合作。
正确做法: 建立规范的工程量确认流程。每完成一个节点或一层,双方施工员共同测量,签字确认,作为阶段付款和最终结算的依据。
扫描手机
二维码